在“沿苏州河而行”2021年的试走体会中,咱们经过了坐落虹口塘沽路和百官街口的昆山公园。尽管因为气候、防疫等原因其时几乎没有人在公园里活动,但有一处功用区招引了咱们的留意——“遛鸟区”。
昆山公园门口的介绍,左面箭头指示处为“遛鸟区”。董怿翎 图
公园里的遛鸟区。董怿翎 图与一般公园中养鸟人自己找当地挂鸟笼的操作不同,昆山公园的遛鸟区有专门挂鸟笼的设备,可见邻近居民有必定的需求。后来,咱们重游昆山公园邻近,确实在相邻的昆山花园路的老洋房门口看到了悬挂着的鸟笼。
供挂鸟笼的设备。董怿翎 图
邻街昆山花园路上老洋房门口的画眉鸟。董怿翎 图在其时养猫养狗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代,养鸟听上去有些“过期”,城市空间的运用好像也在印证着社会变迁下人们休闲日子喜好的改动——2020年8月开端,上海市中心现已没有花鸟商场供喜好者淘货或许集合沟通。这不由让咱们考虑起城市休闲日子与公共空间以及社会改动之间的联系。纽约州立大学奥尼昂塔分校( SUNY Oneonta)社会学学院教授梁浩翰于上世纪90时代在香港进行了一项研讨,评论养鸟怎样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养鸟行为与他们的日子、社会和文明环境的相关。近年来,他又重视了曩昔20多年香港社会快速改动对养鸟行为的影响,并访谈了超越120名养鸟人、鸟商场店东等相关人士。这项最新研讨发表于2020年3月的《城市事物杂志》(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依据梁浩翰的调查和收拾,养鸟这一休闲日子喜好在香港逐步式微首要由四方面原因构成:香港的人口增长及更高效的城市用地需求、非典肺炎和禽流感爆发、当地政府应对疫情的方针、因为内地经济及城镇化快速展开导致蚂蚱等饲料和鸟笼制造等相关手工艺逐步消失。因为这些原因,传统的“雀仔街”(安康街)进行搬家,物资鸟人日常收购带来不方便利,而他们带鸟上街也不再那么受欢迎。
梁浩翰指出,喜好趋势会因为一系列并行的社会改动而改动,例如城市住宅需求、城镇化进程、社会方针、偏好改动,乃至是意想不到的流行病。尽管养鸟绝不是招引老年人或增进身心健康的仅有可行喜好,但这种传统休闲活动的式微引起咱们考虑另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一个社会怎样向老年人供应合适其年岁的物质空间,以便其进行必要的休闲活动?
近来,汹涌新闻(www.thepaper.cn)就上述问题与梁浩翰进行评论,以下内容依据采访实录收拾。
梁浩翰教授汹涌新闻:您为什么会从养鸟这个视点切入,调查香港白叟的休闲日子?梁浩翰:上世纪六十时代末,我寓居在香港的公屋。公屋每层都有许多单位和一块公共空间。那时候,有位街坊伯父养了几十笼鸟,每到下午三四点就把鸟拿出来洗,给它们换水、加饲料。我和其他小朋友相同,放学底子没有工作做,就去围观伯父。后来咱们自己家也养了一只鸟。
少年时期之后,我就没怎样再留意养鸟的工作,直到在加拿大读社会学硕士期间,我与导师评论论文标题,提到了从前在香港看到遛鸟的大多是上了年岁的男人,他说这很风趣,然后问我要从什么视点切入。
在老年学中,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假定社会的现代化展开会导致白叟的经济位置下降。可是,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对白叟的影响不必定全为负面,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视点或许有积极影响。别的,从文明视点考虑,相较于西方社会,我国传统上更考究对长者的尊重,因而白叟的身份位置也或许有所不同,而不同身份位置的白叟受现代化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依据这些理论,我在暑假期间回香港展开访谈。除了了解受访养鸟人的经济状况外,我也在问卷中评论他们的家庭联系,从多个维度去看他们的日子,以及养鸟怎样影响他们的幸福感(well-being)。
从其时的研讨结果能够看到,大部分受访者为退休人员,因为退休后经济状况不如早年,不少人抛弃了拍摄、游览、看电影、养猫狗等嗜好,转向花费更少的文娱活动。所以,养鸟成为一种契合需求的挑选。有些受访者本来现已在养鸟,也有不少人因为受周围人影响而开端养鸟。
完结硕士论文之后我就没有再持续重视养鸟了,可是关于白叟的研讨一直在进行中。每次我回到香港,看到养鸟文明还在持续。可是逐步地,城市发生了巨大改动,街头的花鸟商场变身成为奢华旅馆或许商场,本来的商场搬去了更偏僻的当地。
2014年,香港九龙旺角园圃街雀鸟花园。梁浩翰 图
2014年,香港养鸟人带鸟一同早茶。答应鸟进入的餐厅现已所剩无几。梁浩翰 图我也有做城市更新方面的研讨,尽管这样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在许多城市可见,但我发觉这些改动紧缩了白叟的文娱空间,对白叟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我又开端做访谈,也造访了一些旧区,去看从前能够带小鸟进去和喝茶的茶室,它们都消失了。时代的改动,加上2003年非典今后鸟类进口遭到冲击,整个气氛关于养鸟的白叟来说并不友爱。所以我决议从城市更新的视点去从头审视养鸟与养鸟白叟幸福感的标题。
汹涌新闻:养鸟人是一个多元集体吗?他们是否有一些共有的特色?
梁浩翰:人类养鸟其实并不古怪,早在农耕社会,人类就开端养殖动物。从前的养鸟人或许比较多元,不同年岁段的人都有,现在越来越单一了。
在我的研讨中,养鸟人群大多不是来自殷实家庭,因为这一代代底子都生于二战前,到现在现已七八十岁了,他们没有时机读书。有时机读书的人会有许多其他嗜好,大多不会考虑养鸟,由此看来,养鸟人群的社会经济位置一般不是很高。
从年岁上来看的话,现在年轻人很少养鸟,他们的文娱挑选更多,还有许多家长底子不愿意让小孩养鸟。
而从家庭结构上来看,在香港三代同堂的状况还很遍及,妇人首要担任做家务、照料孩子,孩子长大今后也有自己的日子,各有各忙,所以老公就面对比较冷清的家庭环境,会觉得无聊,想找事做来打发时刻,因而他们觉得养鸟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活动。
鸟要歌唱,也要跟其他鸟聚在一同相互学习,所以要把鸟养好就必定要带它们出去,这就对他们的日常日子带来了正面的改动。年岁相仿、布景差不多的喜好者集聚在一同谈天,包含养鸟的心得和日子的其他方面,逐步构成一个圈子。
汹涌新闻:研讨现已证明,养殖宠物对白叟至少没有害处,依据您的调查,养鸟与养猫狗有哪些差异?
梁浩翰:养鸟和养猫狗仍是存在必定的差异。首要是环境上的限制,上世纪70时代,香港盖了许多的公屋,占一切住宅的约40%,供城市约一半的人口寓居,而因为卫生方面的原因,公屋内不答应养猫狗。
其次,养猫狗对人的要求高,需求带它们打针,养狗或许还需求必定的膂力,否则遛不动。并且假如遇到下雨天,小鸟不上街是没问题的,小狗还得遛。
但假如从白叟对宠物的感情上来说,养猫狗和养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养鸟人和那些小鸟就像朋友相同,有些鸟,比方绣眼鸟,就能够与人互动,你能够用手指跟它玩,它们也会和猫狗相同,对你作出回应。
汹涌新闻:您在论文中提到了华人养鸟与西方人养鸟的差异。在我国,不同区域人们养鸟的首要原因、日常活动或许说在空间运用上是否存在差异?
梁浩翰:从养鸟的喜好自身来说应该没有太大差异,但两地在空间上的组织有一些差异。之前在大环境答应的状况下,我每年都去内地,有时候也带学生去,每次只需有时机都会带他们到当地的花鸟商场看看。比方在上海植物园,咱们看到遛鸟的人许多;一年半前,我跟学生去桂林,那里也还有花鸟商场,可是在香港,这样的商场就越来越少了。
2019年,梁浩翰与Wesley Bernard教授带领22名学生到桂林学习,造访了桂林花鸟商场。Wesley Bernard 图从前,香港的花商场和鸟商场是分隔的,但现在搬家后的鸟商场就在本来花商场近邻,大约一条街的间隔。政府也有意把这两个商场放在邻近的当地,便利咱们走动。另一个鱼商场也在同一街区,但步行间隔更远一些。相对而言,内地的花鸟商场愈加杂乱,什么都有卖,这或许与传统生意的运作办法有关,因为花鸟商场里的生意大多都与批发有关,香港当地小,很难拓荒出足够大的空间包容一切的卡车,所以一开端各商场比较涣散,他们自身也有各自所谓的地盘。商场的削减在必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需求的减缩。
汹涌新闻:依据您的长时刻调查,城市更新、客观环境要素(公共卫生需求)、家庭需求改动、相关方针、供应改动等要素构成了许多香港白叟不得不抛弃养鸟的喜好。在您看来,养鸟活动的式微是否不可防止?
梁浩翰:现在在我国,养猫狗是一种潮流,许多人把猫狗作为自己孩子相同。而在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因为气候原因,加上从前遭到非典影响较小、人口密度相对低,仍是有许多人养鸟。
养鸟行为自身并不像鸟笼制造那样是一种文明遗产,咱们很难做什么去维护它,但假如遇到一些客观要素,城市中心区域花鸟商场需求搬家的话,能够在公园里拓荒一块当地或许开一些店,以满意养鸟人的需求,规划不需求像从前花鸟商场那么大。
从更久远的视点来看,每个时代的日子要求或许习气都在改动。前不久我刚完结了一篇关于大妈跳广场舞的文章,各地政府也拟定了一些规则防止广场舞发生噪音给邻近居民带来不方便利,但事实上大妈们会去广场跳舞首要是因为短少能够运用的空间。
关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依据实在需求拟定空间在不同时刻的运用规则,在答应的范围内,尽或许供应不同的资源以满意不同的嗜好,让老年人有所挑选。比方,昆明的一个县政府就特意拓荒了一块空位将休闲活动规范化,而包含广场舞喜好者在内的运用者都恪守规则,相互谅解。
汹涌新闻:您提出社会需求考虑怎样向老年人供应时机和合适其年岁的物质空间,以助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成功地度过晚年。详细来说,决策者还需求有哪些考量?是否有一些其他国家或城市的经历能够学习和参阅?
梁浩翰:对白叟来说,“在地终老”(aging in place)是一种比较抱负的状况,因为他们在一个社区住了好久,有了解的朋友、店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在曩昔五年里进行的一项石库门相关的研讨中,咱们拜访的老先生、老太太都表明自己不愿意搬离本来日子的社区去更远的、生疏的环境。
但实际中,城市中心的老旧区域会因为城市更新项目而改动。尽管现在城市更新以微更新为主,但仍有不少居民现已搬家去城郊。值得留意的是,在更新项目中,决策者很难彻底完成他们想要到达的意图,因为绝大多数更新都以“硬件”改造为主,但因为“人”这种“软件”是充溢改动的,因而设备改造之后,人们详细怎样运用设备的作用难以估计。
那咱们该怎样评价公共空间的质量?事实上便是看它“聚人”的作用,包含空间内的座位、座位的方向、其他配套是否有聚人的条件等。我在社会学课堂上也跟学生一同调研,寻觅身边聚人的和不聚人的公共空间的事例,剖析什么样的规划才是为人而造。
所以说,尽管有些搬家是不可防止的,但不管是“在地终老”仍是去新的社区度过晚年,公共空间的规划依然十分要害,首要要让人聚起来,其次便是大街的底层怎样去展开邻里之间的共处,营建杰出的邻里联系。
此外,依据白叟学中的生命进程(life course)理论,一个人的前期人生会影响其晚年的日子,因而人并不是到60岁才开端终老,从前期开端培育喜好,懂得怎样去日子很重要。比方现在咱们都用手机拍摄,但很少有人专心培育拍摄的喜好,花时刻去研讨和考虑。像比较简单但体系的拍摄入门训练,公共部门能够考虑发明更多群众参加的时机。
至于说在白叟休闲日子服务这方面是否有能够参阅的经历,我不敢说哪个国家做得更好,可是我自己重视的文献和进行的研讨都是多元、跨专业的,许多学者也鼓舞更多跨学科的协作。因为不同专业有各自的重视点,研讨的内容或许会疏忽不同年岁、性别、社会阶层的多元需求,跨学科的协作沟通有助于研讨者看到问题的杂乱性,在解决问题时为决策者供应更全面(holistic)、完好(integrated)的剖析参阅。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